——点评大学生就业(四)
因为是名牌学校的毕业生,于是在就业中,老是把学校挂在嘴边,并有意无意地看轻其他学校的竞争者,这已经成为眼下名校毕业生择业的“陷阱”。
某名校的张某就吃够了苦头。自认为是名校毕业生,拥有绝对竞争优势,于是他在参加一家公司的面试时没有进行任何准备,以至于西服加运动鞋就出门了。稀里糊涂中,就败下阵来。这个在他看来本是“探囊取物”的机会就如此这般溜走了。
名校毕业生的这类“自我陶醉”式的优势意识,来源于过去一段时间来,一些用人单位的“英雄要问出身”的做法,在招聘人才时,有的单位十分强调学生的“身份”,关心求职者来自哪所学校、拥有何种学历。这种违背人力资源科学管理的做法,已经酿出“人才高消费”以及“招聘失误”的苦酒,于是逐渐淡出用人单位的“择才宝典”,被用人单位舍弃。今天的才市上,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已经不再看重求职者的“身份”,而是关注求职者具备的真实的能力和素质。
虽然一所学校培养的学生,会有一所学校的特色,而且,一些名牌、重点学校的毕业生,会因为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显示出更高的整体素质,但是,这并不能表明,仅仅因为你毕业于名校,用人单位就会对你另眼相看。更何况,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他们的能力与素质,与学校的品牌和地位还有一定的差距,“中看不中用”。用人单位要寻找的,是适合本身事业发展需要的人。他们要做的,是用同样的用人标尺,考核你是否达到他们的用人标准。
学校不仅在求职者应聘过程中,再难以发挥它过去所能起到的“晕轮”效应,而且,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来自何校,对于一个人的职业发展的影响,也十分的微弱。随着业绩导向的评估体系的健全,论资排辈、借助名校声望获得自己的晋升和晋级的可能,将越来越小。所以,千万要记住,不要在各种场合,老是拿自己的毕业学校说事,即便你是哈佛的高才生。在工作中,哈佛、麻省的毕业生和一个国内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可能组成一个团队,大家一样在为团队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如果在工作中,你需要不断地提起自己的母校,由此强化大家对你的身份认识,那么,这表明你的工作比较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