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组成 水牛角l00g(先煎) 金银花9g 柴胡9g 地龙9g 蒲公英12g 黄芩12g 北杏仁6g 连翘6g 板蓝根15g 蝉蜕l0g 防风4g 生石膏15~30g(先煎)
制剂用法 每日1剂。将水牛角、生石膏打碎先煎半小时,再纳入已浸泡后的其余诸药同煎10~15分钟后取汁200ml,分3~6次频服。
适应病证 小儿感染性发热,发病时节为5~10月,证属卫气同病型,症见咳嗽、鼻塞或流涕、痰多色黄、高热、咽红、口干红、喜冷饮、乳蛾肿大、纳呆、尿黄、大便硬结、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浮滑数、指纹红赤。
病案举隅 卢某,男,5岁6个月,发热38—39C已6天,伴咳嗽痰多难咯;面红,纳呆,服APC、小儿退热散,七厘散等药后汗出体温暂退,过后炽热如故。诊见口唇干红少津,双下颌淋巴结肿大如花生米大小伴压痛,舌红苔薄黄,扁桃体Ⅱ度大,脉浮数。血白细胞12X109几,中性为0.56,淋巴0.40。此为外感风热、邪热内蕴。治以透热清里、化痰止咳、解毒散结。药用水牛角100g(先煎),生石膏20g(先煎),金银花、野菊花各9g,蒲公英、夏枯草各log,板蓝根、蝉蜕、黄芩、鱼腥草各15g,柴胡12g,防风4g,北杏仁5g,服.2剂后微汗出,热退,复诊时体温正常,淋巴结缩小至绿豆大小,扁桃体工度大,舌偏红苔少,蕴热已解,余邪未清,肺阴受损,药用太子参、生谷芽各15g,石斛、白芍、芦根各9g,枇杷叶、甘草各6g,南杏仁5g。调治2剂后复查体温、血常规均正常。
资料来源 梁远杰,等.辽宁中医杂志,1998,25(6):269
评 按 本方根据小儿外感高热常有卫气同病的病机特点,既治疗表邪未解,又治疗热人气分而引起的高热不退。方中用大剂量水牛角替代犀牛角,因其性味咸寒,功能清热凉血解毒,用于热病壮热、神昏斑疹、热盛出血等;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板蓝根有清热解毒散结作用,并有明显抗病毒作用;柴胡、防风、蝉蜕祛风解毒退热;杏仁止咳化痰、宣通肺气。总观本方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透表止咳化痰、消肿散结作用,故而退热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