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组成 黄芪15g 茯苓12g 丹参12g 白术10g 当归10g 炒蒲黄10g 杜仲10g 白茅根30g 川芎5g 胡芦巴6g
制剂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病证 小儿紫癜性肾炎。症见双下肢或四肢对称性紫癜,或同时伴有消化道及关节症状;病程中或紫癜消失后出现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或水肿,或有蛋白尿及管型。
病案举隅 田某,女,9岁。于就诊前半年患过敏性紫癜合并紫癜性肾炎,经西药治疗,过敏性紫癜消除。但半年来患儿活动过度或劳累后即出现肉眼血尿,尿量偏少,面部浮肿,服西药后肉眼血尿可消失,尿镜检仍有红细胞及蛋白。近日来因过度活动持续出现肉眼血尿1周,伴面部浮肿尿少,尿色黯红,纳差,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腰痛腿酸,四肢乏力,大便溏,舌淡,两边有瘀点,苔薄白,脉细。尿常规:红细胞满视野,白细胞(+++),蛋白(++),潜血(+++)。双肾B超呈弥漫性损伤。血色素90g/L。证属脾肾阳虚,气滞血瘀。治拟健脾补肾,益气活血为法。方用益气活血汤加侧柏炭10g、山药15g。连服12剂,浮肿消失,尿量增多,色微黄稍混浊。尿常规:红细胞(+++),蛋白(+),白细胞(+),潜血(++)。效不更方,守方再进15剂,诸症消失,尿常规、肾B超复查正常。随访1年未见复发。
资料来源 孙平.国医论坛,1997,12(1):42
评 按 小儿紫癜性肾炎属中医“血尿”、“水肿”范畴,本病病程较长,脾肾阳虚、气血不足、瘀血留滞是其常见的病因。针对因虚致瘀,虚实夹杂的病理特点,治疗宜标本同治,祛邪与扶正并举,以益气养血、健脾补肾为主,结合活血化瘀。方中黄芪补中益气;白术、茯苓健脾祛湿;当归、丹参、川芎养血活血;炒蒲黄活血止血;杜仲、胡芦巴温肾壮阳;白茅根止血利尿,以防黄芪、当归温补留邪之弊。经药理实验研究发现,益气活血汤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血液循环,从而有利于肾脏损伤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