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医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879-1964 
新浪健康导医网地区分站: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兰州 - 太原 - 合肥 - 阜阳 - 淮北 | 东亚医讯公司诚招地方代理 >>
首页 >> 中医 >> 中西结合 >> 正文 医搜:找医院找医生找问答
 

关于中西医结合方法论的思考

例如:


没有那个也会怀孕吗?? 关爱男性健康-男科专病导医
妈咪宝贝网--孕妇幼儿健康,东亚医讯为您全程管理

   40多年来,中西医结合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不仅受到国内广大群众的欢迎,在国外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什么是中西医结合?

  经过40多年来的实践,这似乎不应该再成问题,但由于汉字的特点,“医”可以有多种解释,它既可以是“医生”,也可以是“医治”,还可以是“医学”。所以有人认为中西医结合就是中医生与西医生的团结合作,有人认为是合用中西两法治疗。

  中西医工作人员的团结合作当然重要,它是中西医结合的先决条件,只有中医与西医团结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可能有中西医学的结合,但单纯中西医工作人员的团结合作不直接等于中西医结合。

  合用中西两法治疗以求得到既高于中医治疗也高于西医治疗的效果是中西医结合的初步做法。应该承认,这种做法最容易被人认可和接受。在国内,中西医结合之所以受到许多病人的欢迎正是由于疗效,在西方国家目前也出现类似情况。美国把西医以外的医学称为替补医学(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主要包括草药、针灸、按摩、脊柱按摩、气功、瑜珈等。据2004年夏美国国家卫生院cam中心的报道,对美国50个州成年人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2002年的12个月中成年人有36.0%用过cam,其中55%的人的理由是cam与常规西医治疗合用能增进健康。不过,中西两法的简单相加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但往往是中西医有机结合的先导。

  对中西医结合的正确理解显然是指“医学”而言,因为中西医结合的提出是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论断有着密切联系的,而且中西医结合的目标是“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

  中西医能否结合?

  中医学和西医学是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在观点、方法和手段上都有很大不同,从理论到实践各成体系,于是便有人怀疑其结合的可能性。在医学发展史上,确有不同体系无法结合的事例。宗教化的盖伦医学与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近代西医学便是彼此排斥、无法结合的,前者不允许后者存在,只有淘汰了前者,后者才得以发展。宗教化的盖伦医学遵循的是经院哲学,充斥着迷信和愚昧,其结果是造成烈性传染病的大流行和大批病人的死亡,而中医学则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指导,概括和总结了防治疾病的实践经验。中医学与现代西医学是互补的,结合在一起能促进医学的发展。

  有人认为中西医学研究的对象不同,所以不能结合。因为中医研究的是“形上属性(证候)的人”,西医研究的是“形下属性(组织器官、细胞、分子)的人”,这两种研究对象是“不可通约的”。中医依赖系统方法,西医依赖还原方法,这是研究对象对研究方法的必然选择,这两种研究方法也是“不可通约的”。

  这个推论关系到中西医能否结合的根本问题,有必要予以探讨。首先,它混淆了对象与观点、方法、手段的概念。研究对象是指研究中观察和思考的客体,它是独立于研究者而客观存在的。至于观点、方法和手段,则取决于研究者所处的历史条件、哲学思想、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同一方法可以用来研究不同的对象,同一对象也可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无论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是医学,总归离不开研究人类生命过程。所以,从根本上说,中医学和西医学是相通的,不存在因研究对象不同而不能结合的问题。其次是关于系统方法与还原方法“不可通约的”问题。有人一说到西医学便是细胞病理学、局部定位思想、微生物学和特异性病因观念,一说到中医学的研究方法便是系统论,并强调在中医学中早已含系统论的合理内核,是世界上首先把系统方法成功地运用于医学之中。其实,现代的系统论源于西方,早已在现代医学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神经–内分泌学说、稳态学说、应激学说、受体学说以及免疫学、环境医学、身心医学、社会医学等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以及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无不说明西医学已经越来越注意系统方法的应用。

  系统论是20世纪中叶才形成的,用于现代医学时间不长,但却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在中医学研究中运用系统论也至少有二三十年了,但迄今仍基本上停留在阐述中医学中有系统论的“原始思想”、“雏形”或“合理内核”,这除了赞叹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之外,究竟使中医学取得了多少实质性的进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于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论

  系统方法是将所要研究的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对待,着重从系统的整体与组成系统的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关系中,综合地考察对象,以达到全面、精确地了解对象,并对问题做最佳处理的方法。是综合研究和处理有关对象整体联系的方法。

  还原方法是从高到低、向下进行研究的,其实质就是分析。近代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主要通过实验方法,特别是分析方法的运用。其特点是从部分了解整体,从微观了解宏观,从低级运动了解高级运动,把研究对象分解为若干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去认识其细节,使科学研究大为深化,走向精确和严格的道路。

  特别需要明确的是,还原论与系统论、分析和综合,绝非彼此排斥、互不相容。现代科学的方法论由还原分析转向系统综合,仅仅是对还原论的辩证否定,而不是完全抛弃。还原论与系统论都重视整体与部分的内在联系,强调人体和疾病不脱离一般的物理、化学规律,因而必须进行分解和还原。但还原论认识的重点在部分,忽略整体性;系统论认识的重点在整体,强调从整体出发认识诸部分。还原论过分强调部分对整体的基础决定作用,片面强调“向下”的认识途径;系统论则强调“向下”和“向上”两种认识途径,即一方面肯定部分对整体的基础决定作用,另一方面也肯定整体对部分、环境对整体的支配和控制作用。现代科学的系统方法是将还原分析与系统综合相结合。系统综合以还原分析为基础,没有分析,对组成整体的各要素没有正确细致的认识,系统综合就无从谈起。

  还原分析的方法打开了通往微观和细节的道路。正是由于还原分析的运用,才有近代科学的发展,才有近代医学的出现。从20世纪中叶引进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以及社会科学等方法,将分析与综合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通过多学科的渗透和新技术的采用,发展了现代医学。

  中医学虽然具有系统论的思想,但由于没能吸收近代科学及其方法论的营养,没有发展必要的分析还原研究,没有真正打开通向微观和从微观了解宏观的道路,没有发展必要的实验研究等,其系统论思想只是系统论的“雏形”或朴素的系统论。所以中医必须克服上述历史性缺陷,才能上升到现代科学的系统论。

  40多年来,中西医结合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促进了我国医学的发展。这些成果,如果用方法论来概括,就是在中医理法方药的研究中引入了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由于这些方法不同于中医学的整体论和朴素系统论的思想,有时会引起异议,认为中西医结合偏离了中医药体系,担心“中医西医化”。这种顾虑其实是不必要的,有时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例如,用免疫学来阐明中医所说的“正气”,用稳态学说来解释“阴平阳秘”,却只字不提西医学,似乎免疫学、稳态学说等与西医学无关。在这类研究中,对免疫学的现代成就和细节、对稳态调控的具体机制(如信使系统、受体系统等)都尽量避开,似乎一旦深入到具体细节,便有西医化之虞。这种片面强调整体综合的做法,实际上是继续“述而不作”,通过“条辨”的形式以求自我完善。中西医结合要尽量采用现代医学的最新知识和技术,以不断获得新成果和进展。

  更多的非议是来自中西医结合中还原分析方法的运用。如认为研究中药必须是复方,必须是辨证用药,如果是研究单味药,尤其是分析有效成分,便不是中药研究。但是青蒿素的发现却让这些人为难,既不愿承认它是中药现代化的成果,又无法否认它对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贡献。像这类问题,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来看,十分容易解决。中西医结合的目的是创造新医学新药学,从中药中发现新的有效抗疟药,是中医药学对人类的新贡献。当然,中西医结合研究中药不只限于单味药的分析。将分析与综合相结合进行复方研究和辨证用药的研究也都有成果问世。

  总之,中西医结合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有效地把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即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引入中医理、法、方、药的研究。

 

日期: 2006 - 05 - 29   作者:   来源: 华夏医药   责编:

[ ] [打印] [关闭窗口]
上一条资讯:
下一条资讯:
特别推荐   相关资讯  
苗振江用中医药治疗颅内肿块
孕妇羊水过多怎么办?
治愈高血压---石破天惊
妇科、男科病请到北京天桥医院
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彻底根治!
妇科医生刘颖教授专治子宫肌瘤
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国际突破!
★糖尿病患者——请留意!!

导医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导医网同意并注明出处。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疾病专题
妇科产科疾病
风湿免疫疾病
耳鼻喉科疾病
口腔疾病
眼科疾病
泌尿疾病
胃肠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内分泌疾病
肛肠疾病
肝脏疾病
心血管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心理疾病
传染病
亚健康
儿科疾病
中医
妈咪宝贝
胸外科
皮肤科
情侣双双瘦身操
星爷的新宠—徐娇
性感车模 视觉诱惑
运动在跳跃中性感
6招教你打造完美肌肤

关于我们 | 公司动态 | 产品与服务 | 合作伙伴 | 渠道发展 | 就业机会 | 联系方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s © 2005-2014 东亚医讯-导医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216436号  京卫网审[2010]第0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