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静功修炼的入门阶段,困扰习练者最大的问题莫过于杂念太多,无法入静。而现在不少不懂理法的气功老师往往又非常注重对学员的入静要求,把能否入静看成是练功质量的唯一标准,使学员们无所适从,因无法入静而心生烦躁,越想入静、越入不了静。岂不知这种刻意追求快速入静的想法,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杂念,这种显意识支配下的强烈执着,只能使习练者永远无法真正入静。
其实杂念对每一位修炼者来说,都是无法避免的。尤其是初练者,更不应该把入静作为一个要求提出来,否则又何来“以一念代万念”之说呢?
诚然,静功修炼的高级阶段,是能够使修炼者进入到一种“恍兮惚兮”的气功境界,这是一种高度的入静态,亦称之为“定境”。然而这是气功修为进入高层次的功境,是需要经过长期修炼、循序渐进才能达到的,绝非朝夕之功。因此,让初练者在入静上下功夫,实在是一种误导。况且练功入静决不能在“练”上下工夫,而应该在“修心”上下工夫才是正道。
再说,入静的对立面自然是杂念,杂念纷纭是导致练功者无法入静的根本原因。但到底那些是真正的杂念?那些是练功中的正常反应?这一点首先要搞清楚。否则,把练功中出现的正常反应,也当成杂念去排除,岂不成了本末倒置。以想排除杂念的“大杂念”去排除功境中的正常反应,只能使你永远无法进入气功修炼的正道。至于那些是杂念?那些是功境反应,可参看本人的另一篇“浅谈气功修炼中‘杂念’的几个层次”文章。
气功修炼,之所以称为“修炼”,说明其内涵绝不是仅仅是单纯的练,这与当前在美国早已流行的瑜珈和日本的灵动术有着本质的区别。所谓修炼二字,有“修”和“练”两层意思。“修”指的是“修心”,“炼”指的是炼“命”。
当然“修心”并非目的,而是从“修心”开始,逐渐达到“明心”,因此“修心”本属于修德开彗、修慧开悟的范畴,是属于“性功”。所谓“性功”实际上就是开慧悟道的意思。
中国佛门禅宗历来有“明心见性”之说,“明心见性”四个字也有两层意思,“明心”是一层意思,而“见性”又是另一层意思。而且两者的顺序不能颠倒,“明心”在先,只有先达到了“明心”而后才能“见性”,“见性”就是直达“本性”,便可见佛、成佛。因此,禅宗认为“人人都有佛心,众生皆可成佛”,只要放下屠刀,便可以立地成佛,这是禅宗哲学的佛学观。
这和道门所讲的“练神还虚、练虚合道”并无分歧,得道者“识神”退位、“元神”主事。其意大同小异。“元神”就是“本性”,佛门的“见佛”就是道门的“悟道”,成佛便是道门的“得道成仙”。这里所说的“成佛”或“成仙“,并非那些善男信女心中的“仙佛”,而是明心见性而成佛、成仙。
“修心”除了”要达到“明心见性”这个目的以外,对于初练者来说,更为重要的是,“修心”是真正化解练功中的各种妄想,逐渐进入“入静”乃至“入定”的必要阶梯。
一、如何“修心”
由于我们的“心”被各种欲念蒙蔽,执着于各种身外之物,名、利、色欲等,便会使我们徒生各种烦恼,与人交往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有些人表面上似乎很谦卑,也懂得礼让,但内心深处并不坦然,实际上同样是患得患失,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因此要想做到明心,首先必须”放下“执着心”,真正悟透了世人追逐的名利,到头来只不过是一场虚幻,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去。怀着一颗无所不容的慈悲心,就可以化解各种烦恼,做到“心无挂碍“地练功,自然就会很少杂念,练功时也要放弃所有追求,其中也包括了对快速入静的追求、对功境气感的追求、对疾病康复的追求,对各种功能的追求,真正做到恬淡虚无,在练功时做到“只管耕耘、不管收获”。平时工作和待人接物上做到“只管奉献、不管回报”,练功的入静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二、练命:
道门修炼与佛门修炼最大的不同便是,道门讲“性命双修”。既要开发大智慧、悟道得道,又要肉身健康长寿,甚至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把“炼命”视为修炼的基础。
而佛门多将躯体视作“臭皮囊”,认为躯体也属虚幻,早日解脱,早日去西天极乐世界。
因此,在道家气功的修炼中,命功的修炼显得尤为重要,在气功修炼的初级阶段,首先要练好筑基功,即“练精化气”(男),“练血化气”(女)。这一阶段的功法,除五秘之首“太极门”属“无为大法”外,其他各种修炼法门都以“有为法”入门。
所谓“有为法门”,一般都有师承的功法让你入门习练,随着功境的深入再配以各种功诀加以引导。完成筑基以后,再逐渐引导修炼者进入到“无为态”,完成“练神还虚”和“练虚合道”的性功修炼。
在练命阶段,既然有明确的功法,就必然是在显意识的支配下去修炼的。因此也就谈不上入静的问题了,而是要求修炼者精神内守,而是按照功法的要求去观想、去体悟。“有为”就是有所作为,既然有所作为,自然需要在修炼者的意识支配下去有所作为,所以更不应该盲目的去追求入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