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999120.net
去年底,广州市推出高技能人才奖励试行办法,决定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技师和技术能手,政府分别一次性给予物质奖励,并优先申报评选市劳模。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些大企业和集团却迟迟没有报送候选人名单,最终上报的只有126人,还没有要表彰的人员多。
政府奖励人才 企业不愿报名
前不久,一则“广州高技能人才奖遇冷”的消息,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由于广州高技能人才紧缺,去年底,广州市推出高技能人才奖励试行办法,决定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技师和技术能手,每次评选表彰分别为40、60、50名,政府分别一次性给予1万元、5000元和3000元的奖励。受奖励的高技能人才列入广州市劳动模范后备队伍管理,优先申报评选市劳动模范。
按照计划,这次评选活动应该在今年年初结束。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些大企业和集团对评选高技能人才反应冷淡,迟迟没有报送候选人名单,导致报名日期不得不延期一个月。即便如此,最终上报的候选人也只有126人,候选人还没有要表彰的人员多。有关人士透露,本次奖励可能只评选60人左右。这样的结果让有关部门感到很尴尬,觉得不可理解:本来对于这项奖励是充满信心的,“是给钱,而不是要钱!”没想到居然变成了这样的局面。
广州市政府拿出近百万元奖励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据悉此举在广东省尚属首例,在全国也不多见。然而企业却不领情,高技能人才奖评选成了剃头的挑子——一头热。
企业的苦衷:员工风光,企业遭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大公司的老总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企业培养一名高级技工要20多年,一名中级技工也要在企业磨炼10到20年。员工出名后,肯定留不住。要么加薪,提高待遇,要么就被别的公司挖走了。不能因为1万元的奖励让企业损失几十万吧?”
“如果缺少一个关键岗位的技工,我们企业根本就没法办下去了。”一些企业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记者了解到,技术娴熟的骨干工人大多已过40岁,焊工、车工、铆工等传统工种的技工成了奇缺人才,40岁以下的技术工人尤其难找。企业对高级技工的需求量很大,不少企业技术工人已出现断层。出于自身的考虑,一些企业只好把高级技工“藏”起来,以防别的公司挖走。
广州市企业调查队对制造业企业进行的一项专项调查结果表明,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在广州相当匮乏。在调查的80家企业中,拥有高级工以上技术等级证书的技术工人仅占19.2%。在引进高新技术的情况下,企业只有19.5%的技术工人能胜任新工作。
据悉,目前广州的汽车、石油化工、信息产业等行业的高技能人才,制造业的机修工、维修工、车工、焊工,IT产业的智能混合型人才比较紧缺。至2005年末,广州市技能人才约为135万人,高级技能人才比例偏低的问题非常突出。被誉为“世界制造工厂”的珠三角,部分行业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在急需的技术工人中,懂设计、能熟练操作的高级技工、技师,正成为抢手货。
看来,高技能人才奖遇冷不是偶然的。不过,高技能人才虽然在广州地区紧缺是个不争的事实,但一些企业也道出了不愿让工人出名的另一个“难言之隐”:“因为奖励是给个人的,技能人才的价值提高之后,企业就得给他相应的待遇,这个口子绝不能轻易打开。”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一些企业不愿让员工“墙外开花”就不足为奇了。
高技能人才何时“香”起来
对于高技能人才奖的评选,工人们怎么看呢?
“政府奖励高技能人才当然是好事,像我们当工人的,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谁不想得到社会的承认呢!”在广州某大型重工企业干了20多年的老钳工闰师傅,对奖励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当听说报名要由所在公司推荐后,他表示“没有听公司说过”。
王师傅是某汽修厂的高级技工,他所在的工厂也没有参加高技能人才奖评选。“厂里才不愿让员工出名呢!出了名,要加薪、要地位、要待遇,厂里还不赔本赚吆喝?赔本的生意企业哪儿干呀!我这高级工,和普通修理工的收入差不多,收入的依据是看工作量。”王师傅说:我倾其所有也要供孩子读大学,当工人又苦又累不说,收入低,地位低,待遇低。
“三个穷高工,顶不上政府机关一个勤杂工。”这句话广泛流行于工人当中。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企业依旧没有改变重学历不重技能的状况,定工资时,主要看职工的学历有多高,而不是看技能和经验有多丰富。
虽然各地不断爆出数十万元年薪聘请高级技师的消息,但据业内人士透露,十几万年薪很多都是暂时的,企业因转型或上新项目,可能会短期高薪聘请高工,一旦生产稳定了,就不会再出高薪了。根据调查,尽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技师可以享受工程师一样的待遇,高级技师应享受高级工程师同等待遇,但在不少用人单位,这一规定实际上并没有落实。因此,真正能拿高薪的技能人才在企业还属凤毛麟角。
尽管技术人才急缺,但在记者采访中却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企业谈起技术人才都认为重要,但使用起来却忽视待遇,培养起来舍不得投入,评定职称怕增加工资。结果出现了企业引不来、留不住人才,工人不愿学技术、不愿当技工的局面。有医生坦言,高水平技工后继乏人,将成为制约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大瓶颈。
广州高技能人才奖遇冷,看似是企业对人才队伍建设的不同理解,实际上凸显了一些企业的急功近利和短视行为,这不但将阻碍本地区人才队伍的建设,而且也将极大地影响本地经济的转型,削弱地方经济的竞争力。落实技术人才的待遇,企业是关键。如何完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舍弃小我,增强大局意识,让技术人才真正“香”起来,值得一些企业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