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三个博士都不换”彰显技工
“三个博士都不换”之说,没有贬低博士的意思;称王亮是无价之宝,也并非要贬低科学与学术的价值,而是想强调一个道理:技术的价值,绝不低于科学;科学的价值,尤其需要技术去实现。一个既具有极高思想境界,又能高超地将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劳动者,实在是社会特别需要的高级人才。4月27日,有媒体报道:他,王亮,不过是大连某重工起重集团一名电气安装调试工人,18年前甚至是一名落榜的高中学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年方36岁的技工,该集团董事长却赞不绝口,言之“三个博士都不换”。
笔者以为,“三个博士都不换”的命题,是对过往片面重学历重文凭的社会倾向的一个否定,对社会极需的劳动技能、生产技术价值的一种强调。从这个角度看,王亮是无价之宝,再多的博士也未必能换。
首先是那种遭遇百折不认输的志气。18年前因3分之差而高考落榜,王亮想的是啥?是“没考上大学,并不等于学不到大学里的知识。将来即使成不了电气工程师,也要做一名有出息的电工”。怀着理想,他插班进入职高二年级就读,在职高上学期间就钻研起大学电气专业的书籍。对于王亮,挫折是人生的宝贵财富,是奋发向上的动力。这一点,许多博士未必能比。
其次是沉到生产第一线。到生产一线,往往为高学历者所不屑。但生产一线却是理论与实践、科学与技术结合最紧密的地方。在那里,最体现知识与技术的价值,最能获得解决关键技术的经验,也最能磨炼人的意志。没有高学历包袱的王亮,从学校毕业就很自然地沉到一线,每年竟有300多天工作在全国各地的设备安装调试现场,既一展所长,又从中得益。这,有多少博士能比?
再次是吃苦耐劳“粗细”都行。当图纸和软件程序不齐全时,他边干边设计;为证实设计修改与技术判断的正确,他常实际操作;为了攻克难关,他坚持“没有路也要走出一条新路”,几箱方便面,白天黑夜地干;查处设备故障,需要查阅研究上千张图纸,研究几万个数据,需要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甚至数十天,他却视若寻常。试问,有多少博士能不自愧?
最后是不计个人得失的境界。王亮参与设计和调试的填补国内空白的翻车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奖。然而,在上报获奖设计人员名单时,王亮却因是工人而被排除在外;他“干的是关系企业生死的活儿”,先后与许多国家的医生同场合作,同台竞技,解决了无数棘手的技术难题,令傲气十足的老外也为之折服,为企业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达1500多万元。可他的年薪,却只有10万元。而早在5年前,就有外国公司开价20万元高薪挖他。王亮的思想境界,有多少高学历能比?
笔者相信,集团董事长“三个博士都不换”之说,没有贬低博士的意思;称王亮是无价之宝,也并非要贬低科学与学术的价值,而是想强调一个道理:技术的价值,绝不低于科学;科学的价值,尤其需要技术去实现。一个既具有极高思想境界,又能高超地将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劳动者,实在是社会特别需要的高级人才。
王亮在演绎技术价值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人生的价值。“三个博士都不换”的命题,让我们看到的是工人的价值,高级技工的价值!(李北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