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19日电(记者 曹滢)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广东省东莞市一家外资日化企业在今年春天的招工季度遭遇了十多年来最严酷的一次“寒流”:本来计划招收200名至300名年轻女工,结果只有寥寥50人前来报名;而企业的保安已是半年多招不到人了。
自2004年以来在珠三角引起关注的“民工荒”现象,到现在仍然没有得到缓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力短缺带来的影响和损失也逐渐显现。春节后本是一年中的招工高峰期,可是对于东莞的许多企业来说,新工人招不满,老工人留不住,工人流失现象严重。在这样的压力下,一些本来经营状况不佳的中小企业甚至濒临倒闭。
据了解,东莞一般制造企业工作强度是每天10至12小时,一周休息一天。一线工人的月平均工资是600元至700元,其中还包含了加班费和社会保险费用。能开到800元水平的企业,就根本不用为招不满人而发愁。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今年年初开展的“企业春季用工需求调查”显示,被调查企业中,今年春节之后外地员工流失率为9%,与往年相比有所增加。对那些另谋职业者的调查表明,不想回原单位工作的原因中,嫌工资太低的占43%,嫌加班太多吃不消的占22%。
同样是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信息,在珠三角地区,12年来平均月工资只提高了68元,佛山不少企业外来工月工资在10年前就达到了600元至1000元,到目前仍然维持在这一水平。而经济发展带动了当地社会平均工资上升,使生活成本随之上升。
2005年以来,广东等省已经开始关注最低工资标准在解决“民工荒”问题中的作用,对最低工资标准进行调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陆续建立发布了最低工资指导线。
北京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王跃生撰文指出,近两年已渐露端倪的“民工荒”在今年再度出现。应该说,“民工荒”带来农民工工资的上涨是市场对低成本模式的一种自发矫正。一方面可以改善该社会群体的收入水平和福利状况,另一方面,可以造成对旧发展模式的压力,促使企业尽早完成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转向高增值的发展轨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