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高校考研成绩陆续出来了,很多落榜的同学迅速把手中的参考书换成求职的简历,奔走于各种招聘会之间,但也有个别落榜的同学依旧留守在教室里苦读,准备明年继续考研,理由很简单:“因为大学4年,除了考研,我什么都不会。”(《生活日报》4月10日)
随着年复一年的扩招,高校的考研率和扩招幅度也在迅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后不找工作,而走上考研之路。因惨淡而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求职竞争太激烈,为了“稳操胜券”,很多人从一入学就树立了考研的目标,并积极备考。在他们看来,考研既能缓解就业压力,又能增加就业砝码,还能带来荣誉光环,可谓是一举多得,前途一片光明。
“成功=上研究生,有一份好工作的唯一途径也只有研究生!”在此思想指导下,大学四年把宝全压在考研上,奔赴在考研路上的学子不在少数。也因此,现在考研失利了,由于平时没有任何其他锻炼,他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明年继续考研上。“考研=成功”成立吗?伴随着考研热的持续升温及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就业压力向研究生悄然逼近。“3年前考研主要是为了能够找到一份比较适合的工作,但现在看来,就业压力更大。”一研究生参加招聘会感受最深的就是,企业大都需要本科生,而高校和科研机构绝大多数要求博士学历。(2005年12月6日《中国青年报》)研究生“风光不再”,“学历越高越好”、“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过时了。研究生已经不再是稀缺性的社会资源,读研不是解决就业出路的万能药,就业时不再吃香,也很难找到好工作。
“硕士研究生就业和本科生一样,都开始走向大众化,这是个趋势。”此种情形下,“除了考研,还是考研”的莘莘学子,似乎只有一条道走到底,继续读博,做精英一族。然而,现实生活中,博士生也遭遇了就业尴尬。近日新华社一篇《人才市场探密:博士文凭不如有工作经验?》的文章,犹如晴天霹雳,一经刊出便成了关注的焦点。这些事例以事实昭示我们,文凭不过是受过某种教育或培训的凭证,如果持有人不能学以致用并创造价值,文凭不过是一纸具文。文凭至多称得上是一块“敲门砖”,绝不是通行的成功“阶梯”。一个人能否成功,学历并非是首要的因素。文凭不算人才,文凭本身也不必然等同于人才。
莘莘学子走进考研误区,是有缘由的。学校的鼓励、社会的宣扬、书商的蛊惑、用人单位的挑剔及传媒的宣传,无不在为炙手可热的考研“热”推波助澜。何以如此?社会极力宣扬考研,是为了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无可厚非;商家极力吹嘘考研好,是为了可观的经济利润,有情可原;用人单位极力拔高招聘门槛,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无可非议;传媒极力渲染考研,是为了传播信息需要,理所当然。但学校也不顾一切地激励学生考研,高校异化为考研基地,则有商榷的必要。
不否认高校也有自身的难处,有关部门对高校的就业率要求越来越高,而随着扩招和大学升格的影响,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但有压力也不能盲目地大搞特搞考研运动,虽说考研能够缓解就业压力,能相对提高就业率,还能为学校赢得学风优良、考研率极高的良好声誉,但伴随而生的负面影响亦是不容小觑。实事求是地说,这是异化为“考研基地”的高校在转嫁就业矛盾和风险。而高校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除了考研,还是考研,如何期望他们担当四化建设的大任,也实在是有悖教育的初衷和目标。
考研还是就业,哪个才是最适合自己的选择?非但需要应届毕业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不要盲从考研,走自己的路;更需要相关部门转变办学思想和教育思路,想办法遏制这种考研的狂热势头,将考研控制在理性范围之内,这样才不失为最佳的选择。(记者 郭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