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同志:
我是一家大报的记者,在承担了一次次重大报道任务后,感到心理压力特别大,最近出现失眠、烦躁、厌倦、心悸等症状,注意力不集中,情绪难以自控。听朋友说,你刊《服务热线》栏目经常解答新闻工作者关心的问题。你们能帮我分析一下原因,找一找解决的办法吗?
(读者 杨锦锦)
新闻工作者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身心健康如何,不仅影响到个人、家庭,还直接关系到工作的质量。带着新闻工作者如何缓解心理压力这一问题,记者走访了新闻心理学医生———北京广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心理研究所所长刘京林教授。记者:刘教授,您好!您长期从事新闻心理学研究,您爱人也是新闻工作者,因此您对新闻工作者的心理健康问题一定有着不同寻常的体味吧?
刘教授:是的。1998年我的一名研究生曾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调查研究。在被调查的新闻工作者中存在心理障碍的占34.12%,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强迫这三种状态。依我看,形成心理障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特点,决定了新闻工作者工作任务的艰巨性。新闻记者也是血肉之躯,身心变化也有自己的规律,比如睡眠和觉醒是由生物钟控制的。为“抢”新闻,要求新闻记者去采制不断涌现出的大量难以预测的新闻事件。再比如报社夜班编辑,常年值夜班,生物钟要受到影响,白天见不到太阳,与家人、朋友沟通的时间减少,势必使新闻工作者常年处于体力和精力上的透支,精神上高度紧张,这就是所谓的“新闻疲劳症”。 2.新闻工作这种特殊职业,给新闻工作者以最大限度观察社会和接触社会的机会;另一方面在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中,也感受到许多苦恼。他们比其它职业的人们听到、看到的负面事件更多一些,这些事既能触动他们的良心,激发出为民鼓与呼的动力,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压力和困惑,比如因揭露不法分子而受到恐吓、打击、报复,这会使他们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甚至可能会在较长时间内仍处于压抑、消沉、惶恐不安的状态。 3.时代的发展,对新闻工作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新闻工作者还需要能够熟练操作电脑等,并能够把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新闻传播活动。所以,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是新闻工作者肩上的又一重任,压力可想而知。
记者:听了您上面的分析,我想,新闻工作者固然要重视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也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您说对吗? 刘教授:的确是这样。对心理健康认知的偏差、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是新闻工作者形成心理障碍的又一原因。长期以来,人们的健康观念局限在“生物体”这个方面,对心理上的障碍和疾病不够重视。许多人患有心理疾病,但自己却未意识到;或明知有病也不愿承认,更不肯找心理医生,怕被别人耻笑。
新闻工作者要注意心理健康,因为他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如果在心理健康问题上认知偏颇,不仅会影响自己,而且还会误导受众。如1994—1997年北京、广州、上海、长沙相继发生了四起“人生热线”类节目主持人因心理疾病导致自杀的事件,在广大听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们不明白,这些天天为别人排解心理困惑的人怎么会被自身的困惑所压倒呢?原来,这些主持人每天面对来自受众的大量心理问题,自己又没受过心理咨询方面的专门训练,因而当自我出现心理问题时,既难以调节自己的心态,又无力有效地帮助别人,最后选择自杀来解脱自己。记者:我们常说要对症下药。请您介绍几种有效的心理调适和解脱的方法好吗? 刘教授:新闻工作者的心理健康要以预防为主,因为自我是克服心理障碍、消除心理疾病的内因。下面这几种做法的效果都是不错的,大家不妨试一试。 1.保持健康的心态。在现代社会,当竞争机制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时,谁不会感受到压力呢?面对压力,保持乐观、自信、健康的心态,就能聚集自身的潜力击溃压力。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经有过一段“内心战争的爆发”,但是他“坚强地活着并寻找快乐”。还有那个外号叫“唐老鸭”的新华社记者唐师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了上万张珍贵的新闻图片。他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但至今仍活跃在新闻战线上,就是因为他有着乐观、自信的心态。
2.学会运用心理防卫机制。这听起来有点深奥,其实做起来并不困难,我简单介绍如下: 合理宣泄法:将积郁心中的情绪,在不危害他人的前提下予以释放,保持心态平衡。宣泄的方法有:找亲朋好友、领导、同事倾诉;写日记;进行体育锻炼等。目前国内也有一些机构设置了专门让人发泄情绪的场所,如天津市于2000年8月开办了一个“心理减压室”,室内备有塑料制的大锤和充气娃娃,任来者发泄。
转移注意力法:很简单,当火气上涌时,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做些别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
精神升华法:这种变挫折为动力的方法对自己和社会都有益处,是一种较高水平的宣泄。如北京青年报记者黄利,1994年底也是失眠、厌倦、疲惫占据了生活的核心,但她没有消沉,一方面搜集大量国内外资料,另一方面以自我为对象进行剖析,以亲身经历写成了《第三状态》一书。这本身就是作者精神升华的产物,不但找回了健康,还重新获得了工作能力。
幽默法:适当的幽默是精神生活中的清毒剂,是极有助于个人适应环境的工具。
自慰法:要学会用“甜柠檬心理”和“酸葡萄心理”,即用各种理由强调自己所拥有的东西都是好的,以此来冲淡内心的不安和痛苦。这是一种知足常乐的心理防卫机制,不失为一种帮助人们接受现实的好方法。
记者:除了本人要注意心理健康外,您认为新闻单位应当做些什么呢?
刘教授:我觉得,为了加强对新闻工作者心理健康的维护,在有条件的新闻单位内部,请专业人员开设心理咨询也是很有必要的。另外,设计一套专门测量新闻工作者健康的量表,并定期为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防患于未然肯定也是很有意义的。最后,我想通过《新闻战线》转达我的心愿:愿广大新闻工作者都有一个健康的体质和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