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雅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全县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分渭干河冲积平原、塔里木河谷平原和沙漠三部分。沙雅的天然林资源主要是胡杨林。新疆的胡杨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河两岸,而沙雅县是最主要的产区。
120岁的婆婆坐在门前,等100岁的儿媳妇从娘家回来,80岁的孙女一面穿针引线,一面自豪地说:“我还年轻……”
这到底是传说,还是维吾尔族老人真实的长寿状态?
2007年11月1日,当健康时报记者寻访到位于新疆茫茫戈壁中的绿色小城沙雅时,这个98%以上为维吾尔人的居住地时,答案浮出了水面。
长寿村印象——
110岁老人采棉花去了
他们虽已高龄,却耳聪目明,终日劳作,动作灵巧。
在小城和乡镇的公路上,70岁的老人独来独往,处处可见,却没有一个是闲逛,都是在忙着干农活或为生计奔波。他们的神态大多怡然自得,但步履匆忙。
沙雅城郊的努尔巴克·乡土格曼贝希村共有82户维吾尔人家,402人。其中80多岁的有28人,90多岁的有8人,100岁以上的有3人——这些维吾尔老人共有的特征是:身材偏瘦,耳聪目明,动作敏捷而且风趣幽默。
早晨,县委的领导阿米娜,本来想让村干部把这些老人从家里请到一起,便于记者采访。结果一找才知道,由于正是南疆棉花采摘的季节,这些老人,有很多下地去采棉花了,还有的赶着马车或坐着摩托车,到县上赶巴扎(赶集)去了。

肉孜·托乎提在家。他正坐在院子的地上剥干玉米的叶子,被剥光叶子的玉米在他身边扔成了金黄色的一堆。从那麻利的动作上,无法看出这是一位已经105岁高龄的老人。
当阿米娜用维吾尔语对他说来采访他,并伸手要搀扶他——怕他被脚下的玉米滑倒时,他却敏捷地从地上站起来,对着记者微笑,目光炯炯有神。
肉孜的老伴几年前病逝了,一个月前,肉孜有要与他79岁的恋人结婚的念头,但是得了一次重感冒让他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当村干部问他啥时候结婚时,肉孜神秘地一笑,小声对村干部开了一个男人之间的玩笑,说“我怕自己不行了呀”。
肉孜虽然是男人,但是女人做的针线活,缝衣钉扣,他也在行。
为了让记者相信,肉孜让村干部拿来一枚缝衣针和一段缝衣用的白线,眯缝着眼睛,当众做了一个穿针引线的表演,用了不到10秒钟,真的把线穿过了针眼。
村里年龄最大的是买然姆汗·热扎克,今年110岁了。他一早就出门了,老乡告诉说,他帮亲戚家采棉花去了。他的儿子——今年81岁的买买提,正在村子的树林里耙地上的树叶,为羊群准备过冬的饲料。
村干部用摩托车接来了91岁的吐拉普·阿娜叶提。她是在2公里以外的地里采棉花。吐拉普的儿子不幸病逝,儿媳身体也不好,除了政府的救济,她每天辛勤劳动,挣钱供孙子读书和全家人的生活。她说:“不能光靠政府,要自食其力。”
虽然如此高龄,她和所有维吾尔族女性一样,喜欢穿美丽的花裙子,即使下地劳动也是一样。“漂亮的衣着,能改变女人的心情”,尽管如此高龄,只要生活条件有可能,吐拉普和其她女人一样,愿意打扮自己。
阿乌提·依米尔正要出门,到巴扎去卖棉花。他今年90岁了,老伴因病已卧床多年,他笑呵呵地说,卖了棉花,给老伴买肉吃。
按照阿米娜的说法,维吾尔老人之所以长寿,离不开三样:一个是勤劳,另一个是心态平和,一切顺从“天意”的安排,知足常乐;当然,还离不开营养丰富的饮食。
共2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