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孩子,小小年纪,鼻梁上却早早地架上了一副眼镜;有的孩子,看上去挺结实,稍一运动便气喘吁吁;还有的孩子性格懦弱、不合群。不少家长说,我们送孩子去参加舞蹈班、乒乓班,也很注重他们的身心健康,这难道还不够吗?
应把运动定位在“玩”上
确实,有不少孩子被家长送去参加舞蹈班、乒乓班,而且运动的时间也能得到保证。但家长们往往忽略了一点,运动锻炼和技能训练是不同的。运动应该是在放松的心态下进行,只有放松的运动才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果不顾孩子的兴趣和感受,只是为了某个目标或成绩送孩子去兴趣班,很可能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其实,运动更多地应该被看作是一个载体,要让孩子们快快乐乐地去玩,在休闲和运动中学习并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
通过运动提高抗病能力
一些家长还有这样的烦恼:为什么给孩子吃得好照顾得好,孩子还经常生病?这其实与运动量有关。研究发现,运动能够产生一种持续的、适当的压力,以对抗细菌病毒,帮助孩子保持健康。数据显示,那些身材匀称、运动时间更多的孩子患感冒或出现流感症状的天数比那些不爱运动的孩子少。过多的脂肪会使身体愈发虚弱,因为体内原本用于增强抵抗力的能量被多余的脂肪所消耗了。
建议让孩子多进行一些能促进身体全面发展的运动,如广播操、武术、游泳、球类等。也可以根据个人身体素质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运动项目。例如,力量不足的可以练习单、双杠,速度不够的可选择短跑,耐力不好的可选择游泳,灵敏度差的可以选择武术,臂力不足的可以练习投掷等。
在运动中培养意志品质
运动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孩子通过和小伙伴一同游戏,可以培养社交能力。此外,运动锻炼还能疏导不良情绪,调整心态,塑造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耐心、毅力、承受力等都可以在运动过程中形成。比如家长可以在公园的绿地上与孩子做“你追我跑”的简单游戏,也可以变化游戏规则,增加运动的趣味性。此外,带孩子远足、登山,不仅能锻炼身体,而且可以认识新鲜事物。当孩子克服困难,登上山顶的时候,他们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爸爸妈妈要做好榜样
孩子爱不爱运动,很大程度上是受爸爸妈妈的影响。如果家长把自己当成孩子玩的伙伴,那孩子的兴趣就提高了。家长平时工作很忙,缺乏锻炼,应该尽可能创造一些和孩子共同运动的机会,陪孩子骑车、学滑轮、打羽毛球。既锻炼,又联络感情,可谓一举两得。
运动前,家长别忘了热身运动这一重要环节,孩子的模仿能力可是很强的。由于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家长和孩子一起运动,可以帮助他们设定合理的运动强度、时间,避免运动损伤。这样一段时间后,孩子就能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相关链接 美国的“儿童马拉松”项目
约翰是一名年仅7岁的男孩,现在他正和美国得克萨斯州许多孩子一起参加一项“马拉松”项目。不过,他们不是一次就跑42.195公里,而是在5个月内累计跑。
该“马拉松”项目的名称为“儿童马拉松”,始于1995年,目前已扩展到休斯敦和达拉斯等地,约7万名左右的学生参加。设立该项目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在课余时,抽出固定的时间来锻炼身体,这些孩子每天要跑0.4至0.8公里。在为期五个月的长跑中,完成既定目标的孩子将获得奖章和T恤衫。
据悉,大概有30%的美国儿童超重,其中患有糖尿病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该计划的负责人莫利斯说:“我们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让那些超重或有可能产生社会问题的孩子像普通人一样生活。这些人心里常有一个自卑的阴影,而参加集体活动,可以让他们克服这些心理,树立信心,认为自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