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医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879-1964 
新浪健康导医网地区分站: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兰州 - 太原 - 合肥 - 阜阳 - 淮北 | 东亚医讯公司诚招地方代理 >>
首页 >> 母婴 >> 启蒙之道 >> 正文 医搜:找医院找医生找问答
 

幼儿进餐宜在20分钟以上!

例如:


没有那个也会怀孕吗?? 关爱男性健康-男科专病导医
妈咪宝贝网--孕妇幼儿健康,东亚医讯为您全程管理

  进餐过快,会引发诸多健康问题。医生提醒,市民应树立健康进餐习惯,每次进餐时间应在20分钟以上,每口食物应咀嚼12-30次左右再下咽。
  
  食管蠕动“用进废退”
  
  武汉某企业部门主管46岁的王女士因工作紧张,长期以来午餐用餐“狼吞虎咽”,平均每次仅5分钟左右。7月12日,她因食管部位长期不适和吞咽困难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医生发现她的食管已失去正常蠕动功能,无法推动食物下咽。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陈继红介绍说,食管蠕动功能是典型的“用进废退”。如果短时间连续摄入过多食物,食物仅凭重力就可自行坠入胃里。长此以往,食管蠕动功能自然退化,从而引发一系列疾病。医生强调,食管蠕动功能一旦退化很难恢复正常。
  
  像王女士这样,吃饭过快者绝非个别。武汉某公司的小杰说,小的时候他妈妈和爷爷奶奶常说,快点吃完饭的是好小孩,并且晚餐时吃饭进行比赛,看谁先吃完,结果他养成了吃饭快的习惯。现在,他落下了胃痛的毛病,前两天又胃痛得无法进食。
  
  某外资企业的小莉说,每天早晨上班总是匆匆忙忙的,要么不吃早餐,要么“三下五去二”,草草了事,中午进餐,也是“风卷残云”。她的许多同事,年纪轻轻就落下了胃病。
  
  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进餐时间越来越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曾进行过一次进餐时间调查,发现武汉市民早中餐进餐时间平均为19分钟左右。上班族、男性、口腔疾病患者、高中生等人群进餐时间普遍偏短,进餐过快。
  
  进食过快引发消化问题
  
  该科陈明锴副教授指出,吃饭速度太快,饭菜尚未嚼烂就吞咽下去了,结果就会让胃花很大的力量去“捣碎”食物,而且吃饭过快,还会造成消化液和消化酶未充分分泌而使食物消化不完全,这样就会造成消化不良和胃肠道各种疾病。另外,有些特别的食物,如油炸花生、炒蚕豆等,只有靠牙齿才能嚼碎,胃根本无法捣烂,有些人吃什么拉什么,就是因为进餐过快所致。
  
  进餐过快除了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外,医学研究还发现,多数肥胖者进餐速度太快,大脑还来不及感受饱的信息便已经吃过量。若放慢进餐速度,便会比较准确地感到饱的信息。
  
  医生称,细嚼慢咽还可锻炼面部肌肉,美容养颜。
  
  上幼儿园的小靓靓,每餐饭要吃一二个小时。家长为她吃饭太慢发愁。她吃饭时常常将饭菜含在口中不下咽,而忙着看电视去了。生活中像小靓靓这样,一餐饭吃一两个小时的孩子还真不少。这样慢慢吃饭好不好呢?
  
  医生指出,吃得慢不等于细嚼慢咽。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因看电视、讲话、吃饭时不专心,放慢了吃饭的速度,减少咀嚼食物的次数。陈明锴特别指出,许多人一起聚在餐厅或大排档进餐时,边吃边聊,一餐饭拖的时间很长,这不仅算不上细嚼慢咽,而且因为说话还影响到消化液和消化酶的分泌,从而导致消化不良,甚至还会发生食物误入气管。陈明锴强调,一餐饭应不少于20分钟,这20分钟不包括看电视、讲话等时间。当然,不同的饭菜,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吃肉和吃青菜的咀嚼时间肯定不一样,吃稀饭的时间也自然比吃干饭所要的时间短。而且,年龄大的人,牙齿不好的人,咀嚼时间也相应地要延长。因此,人们要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和每餐饭菜的不同,调整进餐时间。
  
 
 

日期: 2007 - 01 - 15   作者:   来源: 现代健康报   责编:

[ ] [打印] [关闭窗口]
上一条资讯:
下一条资讯:
特别推荐   相关资讯  
苗振江用中医药治疗颅内肿块
孕妇羊水过多怎么办?
治愈高血压---石破天惊
妇科、男科病请到北京天桥医院
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彻底根治!
妇科医生刘颖教授专治子宫肌瘤
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国际突破!
★糖尿病患者——请留意!!

导医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导医网同意并注明出处。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疾病专题
妇科产科疾病
风湿免疫疾病
耳鼻喉科疾病
口腔疾病
眼科疾病
泌尿疾病
胃肠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内分泌疾病
肛肠疾病
肝脏疾病
心血管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心理疾病
传染病
亚健康
儿科疾病
中医
妈咪宝贝
胸外科
皮肤科
情侣双双瘦身操
星爷的新宠—徐娇
性感车模 视觉诱惑
运动在跳跃中性感
6招教你打造完美肌肤

关于我们 | 公司动态 | 产品与服务 | 合作伙伴 | 渠道发展 | 就业机会 | 联系方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s © 2005-2014 东亚医讯-导医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216436号  京卫网审[2010]第0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