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医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879-1964 
新浪健康导医网地区分站: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兰州 - 太原 - 合肥 - 阜阳 - 淮北 | 东亚医讯公司诚招地方代理 >>
首页 >> 男性 >> 情感男人 >> 正文 医搜:找医院找医生找问答
 

心声为何喜欢向异性倾吐?

例如:


没有那个也会怀孕吗?? 关爱男性健康-男科专病导医
妈咪宝贝网--孕妇幼儿健康,东亚医讯为您全程管理

  当人们心中有了烦恼时,常常希望能够倾诉出来,好友的劝告与抚慰,有助于使烦恼烟消云散。此时,倾诉也许并非期望寻求什么办法,解决什么问题,而主要是为了满足情感表达的需求,满足心灵慰藉的需求。所以,此时倾诉者往往不是寻求一个好参谋,而是想找一个好听众。      

 
 

  那么,这时同性与异性相比谁是更好的听众呢?当然是异性。      

  首先,两性性心理有“异性相吸“作用。为什么要男女相伴走过一生?这除了繁衍生息的需要外,也是个体发展的需要,其中很大程度是心理发展的需要。异性朋友之间的交往当然不同于夫妻或情人之间的性交往,但由于对方是异性,当事人便比较容易缓解内心因苦恼造成的紧张和焦虑。这也是人际交往中异性朋友的功能之一。      

  第二,两性性格有“互补“作用。心理学发现,在人际交往中有一个“互补性“原则,男女双方的个性存在相反的差异时,往往相互吸引。一般说来,男人的刚毅和女人的温柔正好可以互补,给苦恼中的异性朋友以慰藉。      

  第三,两性交往有“异类群体“作用。人们常常愿意在自己同类群体之外的交往对象那里打开自己的心扉。比如,人们往往对外单位的人、外地人甚至陌生的人更容易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情感交往的特点所致,异类群体中的人相对来说安全系数比较高一些。两性各自分属不同的性别群体,因而也就比向同性袒露心迹更为安全些。      

  按说夫妻也是异性,也可以满足上述条件,可为什么人们有烦恼时仍愿意向配偶之外的异性朋友倾诉呢?      

  首先,异性朋友比夫妻有更大的相似性。虽说人们常用“心心相印“来形容夫妻关系,可是,现实的婚姻中由于家庭、教育、职业、阅历等诸多原因,常会导致夫妻在兴趣爱好、个性特征、文化素养、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朋友则不同,异性朋友之间的相似性使他们在各方面更容易相互沟通。      

  第二,异性朋友与配偶相比有较大的新异性。求新求异是人的天性。夫妻之间长时间共同生活在一起,容易磨灭彼此之间的新鲜感,削弱了新异性。而朋友之间,无论交往多密切,相互之间也有一种“外人“的意识,这使朋友之间能保持心灵感应的敏锐度和彼此的热情,也会对异性诉说的苦恼给予更多的关注。      

  第三,异性朋友可以满足两性感情的弥散性需求。婚姻要求夫妻感情的专一性,可两性感情有其弥散性的一面。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的活动必须受社会规范的制约。婚外情通常是社会舆论所不容的,而异性朋友之间的感情体验,既没有违反社会道德,也可以满足人们对两情感情弥散性的需求。      

  这样看来,异性朋友更是好听众的人际现象就是正常而自然的了。


日期: 2007 - 04 - 03   作者:   来源: fx120   责编: 先锋

[ ] [打印] [关闭窗口]
上一条资讯:
下一条资讯:
特别推荐   相关资讯  
苗振江用中医药治疗颅内肿块
孕妇羊水过多怎么办?
治愈高血压---石破天惊
妇科、男科病请到北京天桥医院
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彻底根治!
妇科医生刘颖教授专治子宫肌瘤
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国际突破!
★糖尿病患者——请留意!!
- 男性久坐沙发影响性功能 2007/10/25
- 影响男性健康的“主犯” 2007/10/23
- 关爱男性健康 促进家庭和谐 2007/10/23
- 男性健康日实施“阳光密码”计划 2007/10/23
- 燕麦可改善男性性功能 2007/10/22

导医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导医网同意并注明出处。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疾病专题
妇科产科疾病
风湿免疫疾病
耳鼻喉科疾病
口腔疾病
眼科疾病
泌尿疾病
胃肠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内分泌疾病
肛肠疾病
肝脏疾病
心血管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心理疾病
传染病
亚健康
儿科疾病
中医
妈咪宝贝
胸外科
皮肤科
情侣双双瘦身操
星爷的新宠—徐娇
性感车模 视觉诱惑
运动在跳跃中性感
6招教你打造完美肌肤

关于我们 | 公司动态 | 产品与服务 | 合作伙伴 | 渠道发展 | 就业机会 | 联系方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s © 2005-2014 东亚医讯-导医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216436号  京卫网审[2010]第0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