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老根多,人老话多”。上了年纪的人,往往说话重复嗦,尤其是对年轻人行动举止看不惯,总是挑三拣四的批评指责。对子女办事情不放心,常是千叮咛万嘱咐,还不时的在耳边提醒或重复;再加上对自己过去的某些经历,更是常常挂在嘴边上,不厌其烦地向别人讲述。 唠叨,是老人的偏爱吗? 为什么这些老年人对唠叨如此偏爱呢?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康成俊教授介绍说,由于生理上特别是大脑组织的逐渐衰退,老年人在生活自理、家庭照料、外出行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不如中、青年人,特别是记忆减退从“近事记忆”开始,“前说后忘记”,什么时候想起来便又会再说一遍。 但是,相对而言,老年人“远事记忆”的能力衰退得比较慢,这使他们总爱沉浸在对往事的记忆中,喜欢讲述自己过去的经历。同时,固执守旧和留恋过去的“怀旧”心理,也是造成这些老年人爱唠叨的原因。 另外,有些老年人或是过于自信,总喜欢把成年子女当娃娃看待,或是由于极力想维护自己的尊严,或是由于性格发生改变……都成为老年人唠叨的“动力”。 这些,其实是一个人精神老化的迹象,唠叨只不过是它的表现形式而已。 唠叨也是一种“练脑”方式其实老人唠叨也是一种思维活动,对老人来说是“练脑”。尽管他自己不觉得,其实也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一个爱唠叨的老人总比整天默不作声要好。对于老人的唠叨,做儿女的即便不愿听,也要装着听,这是对老人的一种尊重,也是一种孝道。老人们唠叨完了,心里就舒服了,不然,则会憋得慌。总是把话闷在心里,憋在口中不说,这样长期下去对老人们的身心健康不利。如果我们对此表现出不耐烦,甚至打断老人的话题,叫他别嗦,老人心里一定会非常伤心难过。如果有那么一天,老人不再说话,那才真让儿女担忧,还会盼望听他唠叨呢! 善待老人的唠叨作为子女一定要善待老人的唠叨,这是保证老人快乐长寿、增进亲情的重要方式。如今老人的吃穿不成问题,孩子们尽孝主要体现在精神上,要让老人们觉得,自己说话有人听,这比吃一些营养保健品要有意义得多。其中善于听老人唠叨,是对老人心理上一种莫大的安慰。 有些晚辈回父母家,花钱干活都不怕,就怕老人唠叨起来没完没了,这样不免使老人感到伤心。去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讲故事》的小品就很给人启示:小品中严顺开扮演的那个爷爷,在儿孙面前就喜爱讲故事,而且一开口就是“粮票的故事”,讲了几百遍仍不厌其烦,面对老人讲不完的“粮票的故事”,他们一是耐心听,不打断老人的“谈兴”;二是顺着侃,让老人增添欢乐;三是践于行,听从老人教导,不忘过去的艰辛,珍惜今天的幸福。小品启示人们,尊老爱幼,做文明进步的下一代,这也是让老人真正放心、开心的关键所在。 老人也能“自疗”唠叨当然,对于老年人自身来讲,唠叨是完全可以控制的,也是可以避免的。 首先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老年朋友喜欢喋喋不休讲述过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今天的新鲜事物了解较少,因此老年人要善于学习新鲜事物,做到“与时俱进”,与社会同步。 同时,老年人应有“自知之明”。每个人尤其是过去的头衔曾经挂过什么“长”的各级领导人员都曾有过辉煌的时刻,如果认为有必要把过去的经历介绍给后人,不妨你自己动手,书写出来或印刷成书,传给后人,这样既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也不失为家庭留下一笔精神财富。 对于子女要放手,不要过多干预。老年人的子女大多数都过了“而立”之年,有独立的工作和生活能力,已经成家立业''融于现代社会之中。他们接受新事物比较快,他们的价值取向、消费观念,与老年人也有许多不同,老年人万万不要再把他们当成“娃娃”看待,凡是需要交给他们去办的事情,交代清楚即可,即便是遇到困难,也让他们自己去克服,不要过多指责和埋怨,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成熟。
|
日期:
2006
-
08
-
17
作者:
来源:
人民政协报
责编:
|
导医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导医网同意并注明出处。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