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外文献及国内急诊统计分析表明:在急诊科就诊的人员中,只有20%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急诊病人,80%还不能说是急诊病人。传统的急诊分诊方式是统统挂急诊号,不加区别地在一起就诊,其结果是需要立即紧急抢救、需要生命支持、普通急诊三种病人混在一起,因为急反而急不起来,没有起到急诊科的作用,“急惊风遇到慢郎中”,这种情况主要是急诊机制不够合理造成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借鉴国外经验,在国内率先提出了急诊科构建模式ABC。请看???
朝阳医院鉴于陈旧的就诊方式很不适合现代医院“以人为本”的需要,投资近500万元于1999年8月建成了1620多平方米的急诊楼,使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诊抢救、急诊观察融为一体,改变了原有急诊室环境差,地方狭小,布局不合理,医患纠纷多的状况。
急诊分诊ABC
急救车一到达急诊科门口,立即推急救床到门口接病人。急诊分诊护士根据病人病情,需要立即抢救者送入A区抢救室;危重者送到B区危重病就诊区进行边就诊边治疗;一般所谓普通急诊者到C区就诊。这样使病人各得其所,缩短了就诊时间,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
急诊A、B、C就诊区
送入A区的病人,不经挂号、分诊,即刻送到抢救室展开抢救。急救室分为内外室,各约100平方米,可同时摆放3个检查床(车),配有呼吸机、监护仪、吸痰器、除颤仪、洗胃机和床旁X线机等抢救设备。外科抢救室配有无影灯和手术床,便于即刻手术。
B区危重病就诊区分内外科就诊区,主要适用于不易搬动的危重病者,这些病人多由平板车、三轮车、轮椅等推来,患者一旦躺在急诊床上,检查可在床边进行。急诊床之间有布帘相隔成为一个独立空间,便于做各种暴露性检查,保护病人的隐私。X线拍片、急诊化验、急诊CT、急诊导管室均与B区在同一水平面上,方便病人检查诊断。
C区主要适用于各种常见病多发病急诊患者即轻型病人就诊。
急诊病人分流A、B、C
A区即抢救室:病人经紧急抢救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后,立即分流由门童护送到专科。如不能收专科者,即转入急诊ICU?B区。
B区?急诊ICU:收治由抢救室转来需进一步监测者。
C区急诊观察室:对急性常见病多发病或急诊症状如眩晕、腹痛一时难以明确诊断需进一步观察治疗者。
三区形成相互联系,相对独立,既分工又合作A、B、C。
急诊工作方法A、B、C
A类病人要实行先抢救后诊断的原则,如:室颤者除颤、窒息者吸痰、气管插管、过敏休克者抗休克,首要的是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抢回来,使其生命体征稳定,同时询问其家属亲友患病的原因、经过,做必要的检查、诊断。
对B类病人或由A类病人转为B类阶段的病人,坚持实行治疗和维持生命体征与明确诊断检查并重的原则:积极做各项检查,包括详细询问病史,查体化验,X线等。一旦明确诊断可转入专科病房救治。
对C类病人一时难以明确诊断,有时疾病的发展由隐匿到表面化有个过程,就需要留观待察。
急诊工作人员A、B、C
1、对急诊病人实行三级检诊A、B、C。
A、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B、主治医师。C、住院医师。
2、急诊流水医师A、B、C。即每组医生由3人组成,分为A、B、C班。
A班以主治医师为领班,负责急诊抢救以及病区所有危重病人的抢救、会诊。
B班由高年住院医师担任,在A班领导下负责危重病人的诊治。
C班为低年资住院医师,负责一般的急诊常见病多发病。
3、A、B、C三区医生分组。
A区为流水抢救组。B区为急诊监护和急诊病房组。C区为急诊观察室组。
三组实行每4个月轮转交换制度,便于全面提高急诊医疗技术。
急诊分别由高年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三级组成,做到抢救技术全员(医生)普及,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导引钢丝法)、动静脉穿插置管、除颤复律、呼吸机应用、血液灌流与血浆置换术,所有医师人人可独立操作,减少了会诊环节,加快了抢救速度,体现了急诊精神。
A、B、C模式的优点
1、有利于危重病人的抢救治疗。
2、有利于急诊就诊秩序的条理化。
3、有利于医生责权分明和治疗技术的提高。
4、有利于减少误诊误治或延误抢救,减少医疗纠纷。
5、有利于管理,尊重病人。
过去医生关上门在诊室内工作,病人不了解医生在做什么,现在病人和医生在同一个环境中,有任何病情变化,医务人员随时可以看到,抢救及时。急诊科所有的桌子台面一律不超过80公分高,使病人觉得医务人员很容易接近。
病人检查床既是急诊车也是病床,患者一经躺在检查车上,一车到底,可被送往各个科室。
两年来临床实践证明这种急诊方式是成功的,完成了城市大医院要承担急、危、重、难和培训基层医院医师的任务。医院急诊就诊人数达18万余人次,抢救人数9万余人次,抢救成功率大于95%,急诊PTCA数量居全国第一,因延误抢救而投诉者数量为零。2001年11月卫生部将急诊医学教育培训基地设在朝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