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http://www.999120.net">www.999120.net 当前,家庭病床象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受到社会的欢迎。如何作好家庭病床的护理,是摆在护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的、重要的课题,必须认真研究,本文仅就有关方面问题谈点看法。 一、家庭病床病人的心理护理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为护理工作扩大了视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决不能再受生物医学模式的限制,而应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角度对待护理工作,使新的医学模式在实践中付诸实施。 人们患病之后,都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变化,而家庭病床的病人,又有自己特有的心理特点。护理人员在与病人的接触中,应了解病人的心理变化,掌握其规律性;并要利用家庭病床这个病人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在医学治疗的同时,作好心理护理。还应帮助病家将其家庭建成一个舒适、优美、安静的休养环境,使病人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许多病人因未住进医院治疗而担忧,担心自己的治疗会受到影响,没有安全感。一旦病情有了变化,其情绪也会随之变化,影响疗效。对于此类病人,心理护理的重点是:在和病人接触时,要向病人讲解家庭病床的优越性,住家庭病床与住院治疗一样,都能得到恰当、有效的诊疗和护理。住在家里治病,生活上更方便,精神上更轻松,更有利于恢复健康。医生能够根据病情安排查床时间。如果需要复杂检查,有关科室也都能很好配合,只要病情需要,就一定会得到满足。还应常向这类病人讲述某些长期卧床病人或重症病人经过家庭病床治疗治愈的事例,在闲聊中使病人了解医护人员的能力及家庭病床的重要作用,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 少数病人认为:住家庭病床说明病情不严重,或认为治疗有了依靠,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因而对疾病不能正确对待,用药不正规,治疗不及时,生活不规律等。因此,应对其讲清楚:患病是客观存在,虽不要过分忧虑,但也不能草率从事,要认真对待,遵从医嘱,按时治疗,争取早日痊愈或康复。并且,要向其讲述因不重视自己的病情而造成严重后患的病例,引起应有重视。同时,还要经常对病人进行生理卫生知识教育,使其了解治疗与机体自我修整、恢复的内、外因关系,使其积极配合,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注意自我感觉,学会自我调理生活和科学的疗养。 而许多病人因和家人团聚,环境舒适,饮食可口,心理上有安慰感。这些都是加速康复的重要条件,要善于利用其心理,多给予鼓励,使其信心不断增强,疗程缩短。 心理护理应和护理咨询相结合,在解答病人的询问时要注重心理因素的影响,潜移默化地进行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疗。 家庭病床这种形式,决定了病人及其家属与医护人员之间的特殊关系,多是感情融洽,关系密切,往往无话不谈。利用好这种关系,在闲聊中起到护理咨询的作用,既密切了关系,又达到了心理教育、心理治疗的目的,这是家庭病床独有的方便条件。这种交谈;也在无意中鼓励了病人及其家属,能主动、随时地提出问题。护理人员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方便条件。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护理咨询决不只是被动的,而常常是一项主动的工作,在与病人其家属的交谈中实现。 负责家庭病床的医护人员,由于频繁与病人及其家属接触,多能体会到其家庭气氛、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要善于利用这些条件,使病人感到家庭环境的舒适,亲人感情的温暖,以调动其愉悦的情绪,产生美好的心理感受。对于病人家属,要使他们理解病人的病态心理,多关怀、体贴病人,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当然,有些家庭不和睦,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医护人员就要尽自己的努力,调解他们的关系,讲清不良环境对病人心理的危害,改善病人的治疗、休养环境。 二、家庭病床病人的计划护理 计划护理是提高质量的需要,为使家庭护理走上正规化,采取科学的护理方式,则是必然的趋势。计划护理也是提高家庭护理质量的一种科学方式。目前,负责家庭病床的护理人员要对自己承担的病人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负责到底,亦即对家庭病床病人的主要护理事项都要由一个人完成,这一特点正适合采用计划护理这种形式。 在家庭护理中实行计划护理,也是护理工作由医院走向社会,提高家庭病床医疗效果及社会效益的有效措施。因此,家庭计划护理是适合形势要求的,应该大力开展,认真搞好。 |
日期:
2006
-
04
-
17
作者:
来源:
责编:
|
导医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导医网同意并注明出处。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