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物的老化,主要表现为生物节律的改变。有关学者经过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生物节律与年轻人相比,有四个方面的改变。一是部分节律振幅发生变化、减弱、增强或消失。二是部分节律发生相移。三是部分节律周期缩短。四是生物节律的可驱动性减弱。
生物钟的老化所引起的生物节律性的改变,必然会导致原有的生物节律发生紊乱,从而使人体的机能降低,加速人体的衰老过程,同时容易招致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造成一些老年性疾病的增高。那么,人体那些脏器或功能的生物节律容易发生改变呢?
一般来说,凡是使用频繁而又不能更换的“元件”易磨损,如人体的心脏、肾脏等,故老年时首先受到损害。据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报道,心血管和肾脏疾病是老人的主要死因。据研究,哺乳动物的肾脏的肾单位随年龄增长而减少,人到70岁时,肾单位估计至少损失40%;另外,平时振幅特别大的节律较容易发生衰减,诸如神经、内分泌的节律就是这样,老年时往往是先发生改变;再次是外源性成分越大的生物节律变化越明显,也就是那些与休息──活动节律关系密切,很容易随颠倒睡眠时间而改变的激素(如生长素、催乳素)以及心率的昼夜节律,就很容易在老年时消退。
由于生物钟的老化所致的生物节律的改变促进着人体的衰老,并影响着人体的安康。因此,可调控生物钟,延缓衰老,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保持生活规律,能这样做就不会导致各种生物节律的紊乱,使人体生物钟运行正常,老化速度慢。
②坚持体力活动,让人体生物钟能够得到经常的,一定强度的拨动。因为,随年龄增大,生物钟本身会变得越来越难驱动,这样就势必会影响生物节律,只有一定强度的体力活动才能驱动它。
③避免神经紧张与情绪波动。许多研究表明,情绪波动会扰乱生物钟的正常活动,从而导致各种心身疾病的发生以及精神障碍;
④保持与大自然的融洽。人体的生物节律本身就是适应大自然周期性的变化而来的,所以,经常性的户外活动,能使机体的生物节律与自然的明暗周期同步,这样便能使生物钟的衰老过程得到延缓;
⑤选择睡眠时间,特别是增加异相睡眠时间(快波睡眠)。大量调查表明,老年人异相睡眠所占的比例最少,因此,白天应尽量减少疲劳,清晨则应尽量多睡一些时间,若清晨醒得早,可在上午再补睡一些时间,这样也比午睡有较多的异相睡眠。目前,学者们认为异相睡眠有抗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