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最大的玩具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生产的高品质玩具己经遍布世界各地。然而,国内玩具市场却是隐患重重,玩具产品质量低劣,致死致残儿童的事件时有发生。同是中国生产的玩具,为什么内外有别?在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玩具产品强制性认证的同时,中国的强制性认证措施却还在讨论中。
“六一”前后,关于玩具产品实施强制性认证的消息频繁见诸报端,对此,北京进出口玩具检验中心主任孙震表示,媒体的热炒,给玩具强制性认证的实施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
据悉,我国玩具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方案已经经过两年多酝酿和多方论证,并多次上报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但强制性认证的具体实施细则和时间表可能还要推到今年年底才能对外界公布。
研讨会秘密举行
6月6日至7日,来自玩具出口检验、产品质量认证等各个部门的医生在北京21世纪饭店举行了为期两天的玩具生产强制性认证实施方案研讨会,这是即中国消费者协会(下称中消协)在“六一”前夕举行“防范危险玩具,保护儿童健康”医生研讨会后,又一个针对儿童玩具安全举行的重要会议。不同的是,这次会议是秘密进行的。闻讯赶来的《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也被客气而又毫不留情地“清理”出来。会务组的一位女土告诉记者,由于医生的意见分歧很大难以统一,所以还不能将研讨会的具体内容向外界公布。
而据参会的孙震主任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强制认证的实施方案大的方向已经确定,但是在具体的实施细节上医生们争论较多,毕竟强制性认证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利益,尤其会对玩具产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大家都十分慎重。
据了解,为了开展玩具产品认证,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先后几次组织国内十余家高水平的试验室共同参与,并且经过二十余位医生的共同研究,制定出了既符合玩具产品特点和厂家需求,同时又具备较强可操作性和较高质量保证要求的实施规则。
但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综合业务部质量标准处处长王旭华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由于玩具产品强制性认证涉及机械、化学、物理等多方面要求,并要面对生产条件各异的厂家、款式千变万化的玩具,实施起来难度很大。作为管理部门,他们也十分关注玩具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方案何时出台。
内销市场监管缺位
目前,我国国内玩具市场销售额每年约200多亿人民币,其中进口玩具仅占约1/6,很多国产儿童玩具多无厂名、无产地。据中消协副秘书长董京生介绍,人们在遭受不安全玩具的伤害时,才发现根本就找不到生产玩具的厂家。
在中消协举行的研讨会上,全国玩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程师张士,指着一辆长约1米的儿童电动三轮车说,这种有两个电源开关的电动车,单独使用任何一个开关都能够启动,并且速度不慢,一旦遇到台阶等险情,孩子基本没有能力迅速关掉两个开关。而且,电动车在充电的过程中竟然还能带着电源线启动,这些设计完全不符合GB6675标准的要求。
张士分析说,从制作工艺、使用原材料的质量等方面来看,生产这辆车的厂家应该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正规企业,至少不是那种“小作坊”,他们这种违背标准的做法恐怕也不是故意的。而最令人担忧的事情也就在于此,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都不了解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那些规模更小的企业又有多少能了解呢?
孙震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我国儿童玩具大部分是国内企业生产,广东以塑胶、电动玩具为主的玩具生产企业有4000多家,江浙一带生产毛绒玩具的企业有1000多家,但是这些企业生产的玩具产品质量及安全性长期以来都处于较低水平,有些企业就是小作坊,几个人几台缝纫机在村屯就能生产。
他说,内销市场的混乱无序,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和市场准入制度,导致部分假冒伪劣、粗制滥造的玩具产品流入市场。在政府有关部门对市场上玩具产品进行的多次抽查检测中,玩具产品的合格率仅为62%-80%,有些玩具类别合格率甚至在50%以下,这样的玩具产品给儿童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出口玩具以贴牌为主
据了解,我国已经是全球玩具的第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欧美国家玩具市场75%以上的贸易额来自中国。2004年,我国玩具产品出口贸易额达到110亿美元,内销产品贸易额也达到了200亿元人民币。
然而,在玩具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玩具企业忽视儿童产品的特殊性和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生产粗制滥造玩具产品的现象并不少见,国家标准的贯彻实施也极不到位,而产品认证制度一向被认为是贯彻标准的最佳手段之一。
据北京中轻联认证中心主任张艳芬介绍,我国其实早就开始了对出口玩具产品的认证。1992年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成立了中国玩具产品认证委员会(CCTP)专门从事玩具产品的认证工作。1993年,我国第一批10家企业的30余个产品通过认证。但是,由于当时企业少、品种少、产量少、产品技术含量低、标准要求低等原因,仅颁发了这一批证书,玩具产品的认证工作就停顿了下来。到了1998年,CCTP与另外一家机构合并后才“重操旧业”开展玩具产品认证。到目前为止,他们共颁发了290张认证证书。2002年,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也开始拓展玩具产品认证,现在已经颁发了50多张证书。这两家认证机构也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从事玩具产品认证的单位。
孙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国的大型玩具生产企业一般以贴牌外销为主,国外出设计图纸,他们照单制作就行,由于他们的内销产品极少,也不重视国内的产品认证。只有出口企业才会主动去做认证。同时,内销企业又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认证会增加企业成本,所以也不愿意认证。那些小作坊由于只生产技术含量低利润低的毛绒玩具等,更不可能到有关部门去认证了。因此,仅仅依靠企业自觉送检而没有强制措施,玩具安全隐患就仍然会存在。
内外标准差异较大
几乎和所有的出口产品一样,国内标准和国外标准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委员会主任委员丁宗一教授对《中国经济周刊》说,国际玩具产品标准的主要制定者是儿科医生,儿科医生依据他们的经验对玩具标准制定了严格的要求,儿童生理学规律在标准中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而我国的国家标准制定时却没有参考任何一位儿科医生的意见。同时,由于标准的差异,我国的玩具在国际上遭遇了多次的召回。
业内人士称,产品认证对提高产品设计水平、制造水平都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但至今仍然有许多企业不能够完整、准确地领会国家标准的要求,不是他们不想,而是能力所限,因为标准所作的是广义的、原则性的规定,对于具体问题的判断需要熟知标准要求并且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的指导。同时,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玩具产业的特殊性又给玩具产品强制性认证带来了巨大的实施压力。张震介绍说,由于玩具企业小而广,使得认证机关的人力物力财力都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如果强制性认证给地方玩具产业带来打击,也会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抵制。
抽查曝光封存,仅有这样的手段是不够的,前有准入后有管理,产品实施强制性安全认证才是规范玩具生产的必由之路。